
婚后如何约定收入归属?掌握这几点保障财产权益
婚后收入归属约定是保障夫妻财产权益的重要环节,双方应明确沟通并达成一致,确定收入分配原则,可约定各自收入归个人所有或共同所有,建议制定书面协议,详细记录约定内容,以增强法律效力,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确保约定合法合规,掌握这些要点,有助于夫妻间财产纠纷的避免,保障双方财产权益。
婚后可以约定收入各归各的,这一约定具有法律效力,但需满足法定条件并注意潜在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夫妻双方有权通过书面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如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等)及婚前财产的归属,既可归各自所有,也可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该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约定婚后收入归各自所有,则工资、奖金等收入在离婚时无需分割。
约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书面形式:口头约定无效,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后续争议。
内容合法合理:约定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如逃避债务)或公序良俗,且需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公证增强效力:虽非强制要求,但公证可增强约定的证明力,尤其在涉及第三方债务时,公证协议更易被法院采信。
潜在法律风险需注意:
债务承担风险:若一方对外负债,债权人不知晓约定时,可能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债务,约定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
财产混同风险:婚姻中若存在共同出资购房、投资等行为,可能导致财产混同,离婚时难以清晰界定个人财产范围。
弱势方权益保障风险:若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等承担较多家庭义务,离婚时可能面临经济不利,虽有经济补偿规定,但补偿数额和方式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