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发病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第二,基因检测助力晚期患者获个性化治疗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这其中HR+/HER2-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70-80%。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HR阳性乳腺癌已进入到多样化精准诊疗新时代。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胡夕春教授在相关科普活动上透露,目前对于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来说,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对于接受CDK4/6抑制剂+内分泌一线治疗进展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后续尚无标准治疗推荐。
所谓HR阳性,即激素受体阳性。临床上与之对应的专业术语为 Luminal型乳腺癌,这类患者预后相对乐观。三阴性乳腺癌以及 HER2阳性乳腺癌等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则相对不佳。专家表示,上世纪90年代,囿于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复发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大约为34至36个月。现在随着CDK4/6抑制剂的问世,患者中位生存期得以显著延长,可达到 60 个月(即五年),乳腺癌诊疗正逐步向慢性病管理模式转变。
胡夕春说,CDK4/6抑制剂在我国规范治疗已相当普及。医保目录纳入多种此类药物可供患者选择。然而现实问题是,CDK4/6抑制剂治疗如出现疾病进展后,患者预后很差。这类患者传统化疗效果不好,目前能采用的就是靶向治疗或全新的ADC药物治疗。
科学家们发现,PAM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是内分泌治疗、化疗、CDK4/6抑制剂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会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增大疾病复发风险。PIK3CA、AKT1、PTEN是PAM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其基因变异可导致PAM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引发乳腺癌进展与抗肿瘤治疗耐药。
我国人群中,约57%的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携带PIK3CA、AKT1或PTEN改变,与全球人群相比,我国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发生PTEN或 AKT1改变的比例更高,分别达8.4%和7.7%。就在今年,我国批准两款PI3Kα抑制剂和AKT抑制剂。随着这两款新药上市,精准检测将可为患者带来更个性化的治疗。
专家表示,近年来乳腺癌治疗方案持续进展,以“分型精准治疗”为代表的治疗理念大大提升了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晚期乳腺癌的主流治疗理念。目前,多个国际权威指南建议:乳腺癌患者应在首次复发时或疾病进展时进行基因检测,指导后续更为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胡夕春同时建议,乳腺癌的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关注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的高危因素。例如,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此外,现代人普遍存在饮食过量、运动不足的问题,建议人群“管住嘴、迈开腿”,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二级预防过去主要采取普查方式,现在转变为筛查,筛查主要针对具有高危风险的群体,目前国外筛查出的患者人群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淋巴结呈阳性,三分之二无转移。我国大样本研究中这一比例恰好相反,三分之二的患者淋巴结呈阳性,三分之一呈阴性。因此专家呼吁筛查工作任重道远,社会各方应携手帮助更多女性更早期发现乳腺癌,提高治愈机会。
原标题:《乳腺癌发病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第二,基因检测助力晚期患者获个性化治疗》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