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钱旭红院士:集智聚力服务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访客 2025-05-04 16:22:44 7
钱旭红院士:集智聚力服务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上海考察调研,对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科技强国、实...

钱旭红院士:集智聚力服务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钱旭红院士:集智聚力服务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上海考察调研,对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

华东师范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与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从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建校目标到今天将“育人、文明、发展”作为使命担当,以引领育人模式创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围绕上海市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瞄准重大问题、超限跨界融合、积极创新策源,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科学研究新范式、成果转化新生态,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发展。

钱旭红院士:集智聚力服务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钱旭红院士。

超限跨界融合,搭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以“超学科”打破人才培养学科边界。科技创新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华东师大以“超学科”理念为引领,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在学科布局上,基于并超越教育学、生态学、体育学、心理学、地理学、计算机等优势学科,打造“教育+”“生态+”“健康+”“国际+”“智能+”等交叉领域,培养面向服务未来场景的跨界人才。学校推行项目制、一人一案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超学科研究项目,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社会调研、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

以“重思维”提升批判和创造能力。华东师大强调“思维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改革、学术训练和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兼具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中,将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融于课堂,开设“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引导学生在科技变革中勇于探索、敢于超限。学校开创“CTO”学院,培养兼具技术洞见与商业思维的首席技术官人才。

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模式变革。立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华东师大主动布局“AI for EDU”研究与实践,推动办学治校“数智跃升”和培养模式转型,探索“数智人”大学。开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平台”与职能测评工具,运用知识图谱和AI诊断技术,探索育人方式从无差别的“知识点灌输”到大规模个性化的“思维晋级”转变。建设AI大语言模型平台,率先实现面向全体师生的大模型服务,提升师生携手并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

瞄准重大问题,构建科学研究新范式

近日,在上海,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对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做出新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华东师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布局前沿学科,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上海市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智能教育、空间智能、智算药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先后组建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数智化引领教育学科建设;成立空间人工智能学院,推动AI赋能遥感学科转型发展;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通过集成电路智能虚拟制造平台和集成电路EDA创新中心建设,助力构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成立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发挥磁共振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高地优势,全面推进磁共振领域顶尖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成立药学院,围绕化学、基因、细胞、数字四类药物,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药物设计、核酸及细胞药物、药物超限制造、数字药物等前沿技术方向,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为一体的未来药学学科体系。

此外,立足世界量子科技重大科学问题与量子精密测量前沿,建设量子科学与精密测量研究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建成超冷原子量子计算/模拟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平台,助力上海和国家量子科技创新和实用化产业化进程。

华东师大正实施“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推动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冲锋”变革,积极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在人类文明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前沿难题。

如,为彻底解决传统化工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规律与弊端,通过微流化工与超快激光制造技术的结合发展“超限制造”,有望实现流程工业的划时代变革;因应消费降级、就业疲软的社会问题和人文社科的转型发展需求,推动“休闲:未来的超级产业”理论研究与产业探索,把休闲文旅学科和产业发展引向新境界;为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整合政治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力量,建设人性模拟、社会模拟、地球模拟等不同层面的“智能治理模拟平台”,构建人文社科艺术领域的实验“风洞”。

敢于创新策源,培育成果转化新生态

以构筑“技术自由岛”理念为引领,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全赋权”改革,采用“两权同赋”模式,将科技成果的100%所有权及其关联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一并赋予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作价形成的股份全部归科研人员持有。师生创业过程中如出现特殊情况,还可通过“成果回转”机制,将职务科技成果返还到学校,减轻科研人员创业压力。同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免责范围、免责方式及负面清单等事项,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开设科技成果“转化门诊”,邀请IP管理与运营、法律、投融资等领域专家定期来校“坐诊”,为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一对一”深度诊断,提供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商业模式、企业发展等一揽子方案设计。

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专项资金,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15%用于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布局、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等,促进成果转化工作的良性循环。为建设科研与市场的联动机制,实现成果和人才的共同转化,创新提出“科研-资本增强螺旋”概念,推动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值的相互良性反馈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搭建一系列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平台,布局“普陀—闵行—临港—徐汇”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大零号湾”华东师大孵化器、临港研究院、人工智能金融孵化器等,加快构建“校外华东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牢记党和人民嘱托,以“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正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成果转化示范高地、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努力为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助力上海早日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标题:《钱旭红院士:集智聚力服务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钱旭红谈AI。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