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年轻一代开创总书记寄望的“年轻事业”,让世界看到中国高校青年智慧力量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在与现场青年创新人才交流时这样说。
在这个“社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看见了科技浪潮里的蓬勃朝气,更寄望于青年师生这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来自上海高校的青年师生们纷纷表示,将全力拥抱人工智能这个“年轻的事业”,奋力开创“年轻人的事业”,将个体奋斗嵌入国家发展的脉络中,跑好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勇立潮头,在科技浪潮中担当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听到总书记重要讲话时,我内心涌起的是强烈的认同感,更是沉甸甸的使命责任感。”在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刘宇轩眼中,人工智能为数字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他表示,要立足“数据要素+算法驱动”双核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夯实自己的基本数字素养。同时,更要放眼未来战略趋势,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增强全局思维,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融合趋势。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我们既是技术的学习者,更是创新的践行者。”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姜龙翔表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的“让技术有善意和温度”,我们参与的义务维修服务队、乡村振兴IT帮扶等项目,正是用代码传递人文关怀的实践。未来,我们将既夯实算法与系统设计的“硬实力”,又锤炼服务国家需求的“软情怀”,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浪潮中,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科技青年。
除了学习、应用“硬核”新科技,年轻人更是技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上海科技大学孵化企业影眸科技CTO张启煊,是上科大2022级硕士研究生,2020年他和实验室伙伴创办了影眸科技,将3D生成技术推向市场。创业之路充满挑战,在学校提供的孵化支持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下,影眸科技实现了3D生成技术质量的飞跃,并成功打入全球市场,实现商业化的突破。“中国在AI领域政策支持强,市场广阔,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青年,我们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任。未来,我将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推动AI技术的实际应用,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创新,共同为中国AI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影眸科技成员。
上海电机学院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王子轩将毕业,奔赴“芯片良率工程师”岗位。“材料科学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石,在芯片材料、传感器材料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子轩说,期待在即将奔赴的工作岗位上,能充分运用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难,在集成电路领域积极贡献青春力量,为上海建成全球科创高地作出年轻一代应有的贡献。
【交叉创新,在新赛道中找到无限可能】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主阵地,沪上高校用“开放心态”,鼓励年轻一代拥抱技术,在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大胆实践。过去6年来,上海新增本科专业297个,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共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6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家、学士学位授予单位5家。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表示,学校为青年学子搭建起科技与人文交汇的广阔舞台:打造 “人工智能 +” 课程矩阵、开设人工智能法学特色班、举办 “AI 时代的形象研究与全球传播” 国际研讨会,让年轻力量都能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赛道。
高校人工智能工作者既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者,也是新方法、新应用的探索者。除了与其他技术融合,人工智能与人文艺术交叉,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模速空间正在扶持的“北斗七星”企业之一——特赞科技。
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灏表示,实验室紧扣“科创中心”建设目标,使音乐疗愈突破专业门槛与空间限制,为基层医疗与社区健康服务提供普惠化解决方案。这种“科艺融合”的教育模式,不仅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输送特色人才,更在全球艺术科技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未来,学校将继续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产出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疗愈等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科技创新建设培育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贡献独具特色的“上音方案” 。
【直面挑战,人才高地上共同拥抱科创】
不仅青年学生深受鼓舞,青年教师也同频共振,感受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新技术浪潮下,青年教师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把最新的应用场景搬到课堂,培养引领时代潮流的未来创新人才。
“作为一名从事人工智能教学的高校教师,我能充分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发展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也深刻体会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焦佳佳表示,在教学方面,我们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还要结合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前沿应用设计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技术迭代更新加速的时代,我们将和同学们一起保持学习的热情、拥抱交叉创新,不断突破。
上科大MARS实验室穹顶光场。
高校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强磁场”聚集地。以王兴兴等为代表的上海大学师生,正加速前沿科技的商业化进程,为产业创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谢少荣教授表示,老师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把培养具备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AI人才,作为核心任务。
青年教师是产教融合探索的参与者,他们正在探索,将前沿的应用场景搬进“课堂”。上海电机学院“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机械学院副教授刘越表示,在教学中,我们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和改革前沿课程,将设备巡检场景控制调试等企业真实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全流程学习接触并掌握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工业应用中的全流程工作环节。“期待用这一紧跟时代的方式,培养出更多服务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卓越现场工程师,为高端智能制造行业注入新动能。”
上海电机学院“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联合实验室”的课堂上,学生正在学习装配、调试、训练机器人。 李蕾 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教授也表示,随着5G、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将更加智能和人性化,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新模式,推动教育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
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全力培育年轻一代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海高校青年师生正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抓实干,在AI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在上海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智慧力量。
原标题:《申城年轻一代开创总书记寄望的“年轻事业”,让世界看到中国高校青年智慧力量》
题图来源:李蕾 摄影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蕾 徐瑞哲